浙江全省域抢抓一体化发展新机遇②:创新热土共育新质生产力
浙江全省域抢抓一体化发展新机遇②:创新热土共育新质生产力
浙江全省域抢抓一体化发展新机遇②:创新热土共育新质生产力潮新闻 记者 胡静漪(hújìngyī) 通讯员 杜彬俊
长三角是创新发展的热土,集成电路、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等战略性(zhànlüèxìng)新兴产业规模分别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三、三分之一、三分之一。如何加快(jiākuài)激发(jīfā)长三角创新潜能?浙江协同两省一市推动(tuīdòng)跨区域整合产学研创新资源,共同培育新质生产力。
在温州瓯海,中国基因药谷正在汇聚长三角的生物医药科研力量。其规划总面积达4.9平方公里,总投资超150亿元,通过与沪(hù)苏浙(sūzhè)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,打造FGF(成(chéng)纤维细胞生长因子)领域全国唯一的国家(guójiā)工程中心(zhōngxīn)和全国重点实验室,构建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新业态。
位于瓯海区的中国基因药谷。图片由瓯海区融(róng)媒体中心提供
经联合研发,FGF系列全球首创(shǒuchuàng)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,科技成果产业化进展顺利,以FGF为代表的(de)一类新药已走进7500家医院。目前,“研发+中试+临床+生产+检测(jiǎncè)+销售”全产业链(chǎnyèliàn)已经形成,还实现了跨省临床研究、产业转化(zhuǎnhuà)与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和互动。
跨域科产融合,正在以联合创新为引擎,打造长三角经济新增长点(zēngzhǎngdiǎn)。
在培育战略科技(kējì)力量方面(fāngmiàn),浙江联合各省设立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(bàngōngshì)并实体化运作,共建长三角G60科创(kēchuàng)走廊,共同壮大6家国家实验室、13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、25个已建在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。在这一机制的助力下,我省超(chāo)重力、极弱磁(cí)两大科学装置获批建设,1家国家实验室挂牌运行,之江实验室成为浦江国家实验室核心支撑。
在开展关键核心技术(jìshù)联合攻关方面(fāngmiàn),三省一市建立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机制,推行“揭榜(jiēbǎng)挂帅”“赛马制”等新型组织方式,共同实施人工智能、集成电路等43个联合攻关项目。浙江还牵头(qiāntóu)组建长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联盟,2024年与沪苏皖实现跨区域技术交易(jiāoyì)2.09万余项、交易额超1000亿元。
新技术要实现产业化,还需要共同推动产业链(chǎnyèliàn)补链固链强链。
近年来,平湖与金山两地协同打造浙沪新材料产业园,依托上海石化龙头(lóngtóu)企业优势,“以(yǐ)龙头引龙头”协同做好(zuòhǎo)补链强链,初步探索出一套毗邻区由产业竞合走向产业融合的实践路径。
一方面实现绿色产业链错位发展(fāzhǎn),浙沪新材料产业园侧重布局PTA产业链和C3产业链,与上海石化(shànghǎishíhuà)的(de)C2产业链实现错位发展。另一方面关联上下游协同共建,借(jiè)上海石化发展环保涂料的契机,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板块。截至目前,园区内关联布局企业(qǐyè)达到14家,还吸引巴斯夫、湛新、西卡(xīkǎ)等世界500强、行业龙头企业落户。
近年来,浙江联合两省一市推进跨区域产业链(chǎnyèliàn)供需(gōngxū)对接、标准统一和政策协同,签署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合作(hézuò)协议,共同组建14个产业链联盟,牵头开展长三角新能源汽车(qìchē)、数字安防产业链研究。此外,还共同设立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等跨区域产业基金,健全产业链供应链(gōngyìngliàn)部省协同保障、跨省市协调互助等机制。
开放大省和民营经济大省是浙江(zhèjiāng)经济的(de)“金名片”,在推动科产融合一体化发展中,浙江不断拉长“长板”。
携手打造开放长三角。浙江牵头成立长三角首个G60科创走廊产业联盟和产业协同(xiétóng)创新中心,基本建成长三角期现一体化油气交易(jiāoyì)市场,实现浙油仓单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交易;杭州、嘉兴(jiāxīng)联合沪宁合,获批首个跨区域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(shìyànqū)。
共同营造活力长三角。《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》正式发布,浙江推出“民营经济32条”,持续提振企业信心;围绕全国统一(tǒngyī)大市场建设,开展公平竞争(gōngpíngjìngzhēng)政策清理(qīnglǐ)、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整治等20余个专项行动。通过搭建(dājiàn)合作平台、打通一体化政策,长三角科技产业(kējìchǎnyè)创新迸发新活力。
如今,浙江关键核心技术(产品(chǎnpǐn))断链断供风险点约三分之二可在长三角地区实现备份,新兴产业韧性更(gèng)强、规模集聚效应更显著。
潮新闻 记者 胡静漪(hújìngyī) 通讯员 杜彬俊
长三角是创新发展的热土,集成电路、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等战略性(zhànlüèxìng)新兴产业规模分别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三、三分之一、三分之一。如何加快(jiākuài)激发(jīfā)长三角创新潜能?浙江协同两省一市推动(tuīdòng)跨区域整合产学研创新资源,共同培育新质生产力。
在温州瓯海,中国基因药谷正在汇聚长三角的生物医药科研力量。其规划总面积达4.9平方公里,总投资超150亿元,通过与沪(hù)苏浙(sūzhè)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,打造FGF(成(chéng)纤维细胞生长因子)领域全国唯一的国家(guójiā)工程中心(zhōngxīn)和全国重点实验室,构建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新业态。
位于瓯海区的中国基因药谷。图片由瓯海区融(róng)媒体中心提供
经联合研发,FGF系列全球首创(shǒuchuàng)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,科技成果产业化进展顺利,以FGF为代表的(de)一类新药已走进7500家医院。目前,“研发+中试+临床+生产+检测(jiǎncè)+销售”全产业链(chǎnyèliàn)已经形成,还实现了跨省临床研究、产业转化(zhuǎnhuà)与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和互动。
跨域科产融合,正在以联合创新为引擎,打造长三角经济新增长点(zēngzhǎngdiǎn)。
在培育战略科技(kējì)力量方面(fāngmiàn),浙江联合各省设立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(bàngōngshì)并实体化运作,共建长三角G60科创(kēchuàng)走廊,共同壮大6家国家实验室、13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、25个已建在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。在这一机制的助力下,我省超(chāo)重力、极弱磁(cí)两大科学装置获批建设,1家国家实验室挂牌运行,之江实验室成为浦江国家实验室核心支撑。
在开展关键核心技术(jìshù)联合攻关方面(fāngmiàn),三省一市建立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机制,推行“揭榜(jiēbǎng)挂帅”“赛马制”等新型组织方式,共同实施人工智能、集成电路等43个联合攻关项目。浙江还牵头(qiāntóu)组建长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联盟,2024年与沪苏皖实现跨区域技术交易(jiāoyì)2.09万余项、交易额超1000亿元。
新技术要实现产业化,还需要共同推动产业链(chǎnyèliàn)补链固链强链。
近年来,平湖与金山两地协同打造浙沪新材料产业园,依托上海石化龙头(lóngtóu)企业优势,“以(yǐ)龙头引龙头”协同做好(zuòhǎo)补链强链,初步探索出一套毗邻区由产业竞合走向产业融合的实践路径。
一方面实现绿色产业链错位发展(fāzhǎn),浙沪新材料产业园侧重布局PTA产业链和C3产业链,与上海石化(shànghǎishíhuà)的(de)C2产业链实现错位发展。另一方面关联上下游协同共建,借(jiè)上海石化发展环保涂料的契机,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板块。截至目前,园区内关联布局企业(qǐyè)达到14家,还吸引巴斯夫、湛新、西卡(xīkǎ)等世界500强、行业龙头企业落户。
近年来,浙江联合两省一市推进跨区域产业链(chǎnyèliàn)供需(gōngxū)对接、标准统一和政策协同,签署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合作(hézuò)协议,共同组建14个产业链联盟,牵头开展长三角新能源汽车(qìchē)、数字安防产业链研究。此外,还共同设立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等跨区域产业基金,健全产业链供应链(gōngyìngliàn)部省协同保障、跨省市协调互助等机制。
开放大省和民营经济大省是浙江(zhèjiāng)经济的(de)“金名片”,在推动科产融合一体化发展中,浙江不断拉长“长板”。
携手打造开放长三角。浙江牵头成立长三角首个G60科创走廊产业联盟和产业协同(xiétóng)创新中心,基本建成长三角期现一体化油气交易(jiāoyì)市场,实现浙油仓单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交易;杭州、嘉兴(jiāxīng)联合沪宁合,获批首个跨区域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(shìyànqū)。
共同营造活力长三角。《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》正式发布,浙江推出“民营经济32条”,持续提振企业信心;围绕全国统一(tǒngyī)大市场建设,开展公平竞争(gōngpíngjìngzhēng)政策清理(qīnglǐ)、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整治等20余个专项行动。通过搭建(dājiàn)合作平台、打通一体化政策,长三角科技产业(kējìchǎnyè)创新迸发新活力。
如今,浙江关键核心技术(产品(chǎnpǐn))断链断供风险点约三分之二可在长三角地区实现备份,新兴产业韧性更(gèng)强、规模集聚效应更显著。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